学院动态 | “怀”瑾“佩”瑜——致敬“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先生主题线上宣讲

作者: 时间:2022-08-06 点击数:

成就非常伟业,离不开非常之人。开创太平盛世,有赖于群贤毕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正值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7月31日晚,大学生党史宣讲团张梓文同学面向针灸推拿学院同学进行了“永萦江山堪称民族脊梁,怀志九霄不愧中华英魂——致敬‘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先生”主题线上宣讲。宣讲围绕郭永怀先生的生平事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

荣成之子

出生于山东荣成的郭永怀,自幼学习成绩优异,先后考入了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郭永怀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毅然选择前往海外留学,以科学报国。

第二章

扬名海外

郭永怀进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后,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又与钱学森成为同门师兄弟,迈进了尖端科技的探索之门。经过4年的苦心钻研,郭永怀破解了阻碍世界航空航天发展的重要难题——“声障”,实现了人类超音速飞行,成功跻身于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行列。之后郭永怀又受邀来到康奈尔大学执教10年,进行了一系列学术研究。

郭永怀在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但他始终心系祖国。1956年9月初,郭永怀一家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归国后的郭永怀迅速投入到我国科研事业建设当中,1961年郭永怀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三章

“两弹一星”

归国后,郭永怀受师兄钱学森的邀请,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副所长,长期主持力学所工作,并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开拓了我国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有重要发展前途的科研领域。

在海拔32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度的科研基地,50多岁的郭永怀和大家一起喝井水、住帐篷。他们经常吃不饱,饿着肚子搞实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成功研制出了“两弹一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四章

以身许国

1968年12月4日下午,在又一次试验中,郭永怀发现了一组事关核弹发射成功与否的关键数据。为争抢时间,他毫不犹豫地登上了进京汇报的航班。12月5日,当飞机抵达北京机场着陆时,不幸发生了……在现场十几具遗体中,有两具遗体紧紧抱在一起,那正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令人震撼的是,人们将他们的遗体用力分开时,一份完好无损的数据资料赫然其中……

通过本次宣讲,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实践融入时代的春风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版权所有 山东中医药大学|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4655号 | 邮编:250355| 鲁ICP备05002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