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韵之旅,历史成就观察团
7月14日,“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博山区——焦裕禄同志的故乡。我们共同学习焦裕禄精神,并一同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
2020年初,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一不同寻常的困难——新冠疫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再一次攻坚克难。这其中正体现着焦裕禄精神——只有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甘于奉献,才能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焦裕禄同志对祖国的情感真挚而朴实,他的伟大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深刻学习和铭记。
7月15日,三下乡实践活动的二天,我们一早就踏上了去往源泉猕猴桃采摘文化节的路途。公交车到站后,随之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源泉猕猴桃标志。虽不在最佳采摘期,果园仍呈现出一副勃勃生机的样貌。
农户带领我们参观自家的猕猴桃基地,让我们了解了种植基地坎坷的发展历程。基地果农拉家常般地讲述了他们当年是如何抗洪抗灾的,并叮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农村发展做贡献。我们最后还下地体验了一把当果农的滋味,队员们纷纷表示深刻理解了实践的重要性。
7月16日,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陶琉大观园。位于山头镇的陶琉大观园,是博山陶琉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进入市场,屋顶上悬挂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风格的标语牌,两边的商铺主要卖一些琉璃摆件和陶瓷制品。
这些商品说不上精致,却也给人一种浓浓的亲切感,作为一个博山人,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琉璃摆件,而听着店主用家乡的口音讲述着琉璃产业的发展,心中不禁感慨博山的变迁。
7月17日,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第四天,我们来到了西冶工坊。博山是中国最大的琉璃商品生产、集散地,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琉璃之乡”之称,而西冶工坊正是博山琉璃生产最高水平的代表厂之一。这里也是国家精准扶贫剧《绿水青山带笑颜》的取景地,以西冶工坊为代表的大批新兴陶琉产业,融合了现代与古典,将中国的国韵带向年轻化、国际化,正在飞速改变着博山的经济面貌。
在这里,通过与师傅们交流和参观琉璃展览馆,我们明白了琉璃不仅仅只是平时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它可以有多种形态;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在一件件作品下凝练着的是师傅们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奋斗。
7月18日,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第五天,我们来到了炉神庙。博山炉神庙建于公元1611年,400多年里,炉神庙与博山琉璃文化息息相关,见证博山琉璃业的兴衰枯荣。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杨伯达先生也曾说过:“炉神文化在淄博,别无二家。”